本文转自:青岛日报
开展卫星测运控、数据处理与应用服务,拓展智能驾驶、车载卫星通信等应用场景
上合航天:打造世界级天地一体化卫星物联网
□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
巨幅屏幕上,显示着30颗在轨卫星的运行轨迹,公司在全球版图中已布局的数十个地面站、数千个信息参考点清晰可见。这是记者近日在上合航天测运控中心内看到的一幕。
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上合航天”),是青岛市在商业航天领域布局的重点企业。公司通过布局全球星座运营中心、测运控中心、AI数据运营中心,建设并运营吉利星座,开展卫星测运控、数据处理与应用服务,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天地一体化卫星物联网示范项目。项目由世界500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浙江时空道宇有限公司投资兴建,总投资41.2亿元,2023年投入运营的上合航天产业园是项目主体,占地30亩。
星座一期规划72颗卫星
蔚蓝深邃的太空,正迎来由技术创新和资本力量共同驱动的商业化浪潮。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的1万亿元,增至2024年的2.3万亿元左右,202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2.8万亿元。上合航天正在这一领域深耕。
“屏幕上显示的是实时数据,地面站与天上的卫星相互配合,再通过复杂精密的计算,帮助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卫星运行轨迹,进行星座规划与运营以及卫星通信服务等工作。每当有新卫星发射时,这里经常要通宵达旦地忙碌。”时空道宇首席技术官、上合航天总经理丁晟介绍。
时空道宇在全国多个城市有业务布局,其中上海是研发总部,台州为卫星制造工厂,而位于上合示范区的上合航天则是其全球星座运营和测控中心。通过2022年、2024年的三次发射,吉利星座目前已有3个轨道面卫星在轨稳定运行,通过30颗卫星部署,达成24小时全球90%的区域覆盖,实现文字、语音、图片等上下行传送。
为保障吉利星座建设和运维,上合航天建成国内首个支撑自有星座应用服务的大数据中心,作为星座运营的数据枢纽,为卫星通信、高精定位、星座测运控服务提供高可靠性、高安全性、低延时性的业务运行环境,从而保证各项服务的高效开展。
加快国际化业务拓展步伐
企业无尘车间内,一套套即将发往海外、供海上船只使用的卫星终端产品正在等待最后的检测环节。这里是上合航天打造的柔性自动化SMT(表面组装技术)产线,配套测试组装工序,用于生产针对智慧海洋、多式联运、智慧物流等不同领域的卫星终端产品。
产线的批量化生产能力,大大缩短了卫星通信相关产品的投放周期,降低产品开发成本,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自主可控。据悉,凭借收发短报文,后方监测平台每隔几秒钟就能获得船只的位置、姿态等基本信息,便于对船只安全、运动轨迹进行有效监测。通过不同模块功能组装,该产线可以生产针对无人区、矿井、海洋、物流等不同场景的卫星终端产品。
在商业市场开拓方面,自去年起,吉利星座正式面向全球推出商用服务,目前已在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重点区域加快业务拓展步伐。在马来西亚、阿曼、沙特、摩洛哥、肯尼亚等国家,企业正与本地伙伴在智慧港口、海洋渔业、能源巡检、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,推动吉利星座的能力真正落地场景、服务当地需求。
丁晟介绍,在国际合作过程中,海外客户普遍关注三点:一是高性价比的通信能力,二是灵活的软硬件协同设计,三是快速响应的系统集成能力。同时,数据安全与合规性也是他们高度重视的领域。“为此,我们会根据合作需求在当地建设地球站,确保数据在本地落地和处理,满足数据主权和监管合规要求。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对客户负责的态度,也展现了吉利星座走出去、深耕全球的能力和决心。”
推进技术与服务“双出海”
青岛作为吉利星座全球业务运营总部,在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“这里显著的区位优势为星座产品的国际物流、终端部署和客户服务提供了天然便利。”丁晟告诉记者。
目前,上合航天已与山东、青岛本地多家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。其中,与长期深耕智慧显示与智能终端领域的知名电子信息企业,围绕卫星通信终端设备、数据交互系统等方向,已开展联合研发及产品适配工作。此外,上合航天还与专业科研单位,围绕卫星地面站设备配套与高频段天线系统,形成了稳定的协同配套合作,助力本地航天产业链补链强链、共建空间信息产业生态。
依托上合示范区、自贸青岛片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,上合航天也在积极对接上合组织国家的通信、交通、农业等应用场景,依托青岛在政策支持、国际合作机制、跨境数据与产业要素流通方面高度的制度创新能力,推动吉利星座向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地区输出,实现技术与服务“双出海”。
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